同期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也很高,可以解释出现高消费需求高增长率的原因。
因此,寡头政体下的减税,自然会呈现与专制政体基本相似的减税策略与效果。但却少有动力和勇气调节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重,甚至有意延缓税制改革的进程。
因此,对国家而言,减税意味着总体税收收入要减少。因此,在专制政体下的减税,毫无疑义,仅仅体现的是专制者一个人的税收意志。再优秀的个人品质与其建立的专制政体之恶比较起来,善恶之比都是极恶。在专制政体和寡头政体下,减税大多作为一种统治策略和工具被重视或使用,但在民主宪政制下,减税则会更多体现全体纳税人的意志。一项剥夺人民之全部自由的法案,未必使其财产大受损失。
这是大多数政府减税的目的,也许有时候不明说,但这是政府本性的使然。这一缺陷,无疑只有在民主宪政制度下才可能得到修正。比如,国内某些大城市的出租车司机,当初都是本地人,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停滞,本地人不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,曾经这份还算体面的工作,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相关福利待遇提升的滞后,渐渐成了一个不算体面的工作显然,当较少的本地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,并非仅仅因为本地人口红利殆尽。
不排除有些企业为富不仁,但是,企业首先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,既然希望留住成熟的员工而最后没有留住,其用工政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理性的权衡:这个权衡的背后,隐含着部分的无力和无奈。诸多企业,看似账面有大量的财富,在承担各项税费之后,若将员工的待遇普遍提高1个百分点,对于其利润的侵蚀都是惊人的。税费不能偷漏,只能是让员工福利停滞。富士康大陆工厂,是大陆制造业的高级代表:产品销路有保障,员工薪水有保障。
过去,尽管这个企业一度被曝出血汗工厂的问题,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医院,但仍有大量的年轻人排队去富士康工作。就在两天之前,四川则爆出公务员为富士康招工,因为未完成招工任务,个别公务员自己去顶替的消息(据4月27日《经济观察报》)。
两则消息,一个反映富士康主动增加员工的健康福利,另一个则反映,在富士康努力为员工增加福利的情况下,招工仍然很困难,以至于替富士康招工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理性的企业家们发现自己也是左支右绌,并非财大气粗。问题的关键是,企业为何不能让工人的福利待遇,与GDP增速或税收增长的速度同步。这并非因为工人突然之间胃口变高了,其实这也并非富士康这家企业独有的现象。
郭台铭是制造业巨鳄,实力雄厚,也在近两年才高调宣布给员工涨薪,并计划给员工建医院。事实上,招工难、民工荒,这样的消息,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局部显现。进入专题: 人口红利 。一般而言,企业都愿意留住成熟的员工,但成熟的员工需要稳定的福利增长,企业却难以提供。
当这个行业的福利停滞不前,当工作机会更加多元化,对众多农民工来说,去城市打工越来越失去吸引力。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加剧,若简单地归结为人口红利殆尽,显然是偷懒的阐述。
当然,流水线上的工人,比起出租车司机,可以招收的范围更广,但道理类似。富士康组织其大陆工厂员工到台湾旅游参观之际,郭台铭向同时到访的媒体透露,将在大陆建设医院,以保障员工的健康(据4月29日《南方都市报》)
我们国家财政方面的数据非常少,做研究能够做出准确的估计是比较困难的。这是市场经济本质的特征。同样是城镇居民,但他们在房地产市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。我本人一贯反对用行政手段调控价格。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结果,而是带着很多的人为因素在里面。我们最近听到一些消息,土地流拍、土地一级市场上,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大幅度下降。
大家都能够认可的,认为是符合社会公正原则的利益平台。往往最不幸的结果是无人受益,有人受损。
任何政策对于价格和其他方面的影响,结果作用于社会上,都是有人受益、有人受损。我们分析一下需求方的因素,人口、收入、城镇化都是要逐渐提高的,不可能下降。
但是,为什么他要去砸售楼处?我们设想一下,如果A股市场上价格下跌,股民会不会去砸证券公司营业部?在我看来,两者的区别在于市场的涨涨跌跌那是市场力量决定的。比如说香港的中环,就是一个岛,这个岛上的土地已经开发完了,而需求在不断的上涨。
为什么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在刚刚出现效果的时候,就传来了松动的信号?我个人猜测有可能是地方政府的游说。当然,他们今天不会去砸政府的办公室而去砸开发商的售楼处。调控政策不可能使人口增长下降,不可能使收入增长下降,不可能使城镇化的速度下降。第二个观点,价格是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。
但是很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数据,我们现在无法对地方财政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。这些年房地产市场的起起伏伏,我感觉到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协调多元利益的方法,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。
这两级政府的诉求和他们的利益平衡,最终将决定博弈的结果。曼哈顿的土地已经开发完了。
说中国社会就是这样,你为什么老设计这些理想的、无法实现的解决方案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、利益不一致 两者博弈最终决定调控政策持续时间从城镇居民来看,没有房子的城镇居民辛苦挣钱,希望能够获得自己的房子。
建立起土地的一级市场。但是如果我们不建立起这样的法制体系,现在这样的纷争局面又会持续下去。但是由于他们的声音微弱,理所当然的被其他利益参与者削弱了。这样做所产生的后果是人们对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。
正是因为地方财政的紧张,我们看到了最近有几家地方政府获准发行地方债券。最近在控制通胀的努力中,我们也看到政府采用行政手段调控价格。
从法理上来讲,这叫做没有契约精神。我认为这是两者的区别。
必须接受这个博弈的结果。除了这些天然屏障造成的土地供应的限制,其他有着比较深度土地的经济发达区,我们没有看到持续性的房价上涨。
评论留言